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甘南藏族为例
					 定  价:69 元
					
				 
				 
				
				    
				  
				 
	
				
					
						- 作者:安富海
- 出版时间:2016/1/1
- ISBN:9787516174883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32.3 
- 页码:29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人实践智慧的结晶,它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人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地方性知识融于地方人的生活之中,对地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安富海所*的《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甘南藏族为例》在地方性知识理论的指导下,以“泰勒原理”为依据,以藏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为课程资源,在充分征求民族文化人、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教师以及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进行了开发研究。
		
	
安富海,男,甘肃庆阳人,1981年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于2008、2011年先后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参编的著作有《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课程论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等。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研究成果曾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和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 民族教育之“根”必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之中 
	二 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对民族文化关注不够 
	三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特殊价值 
	四 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一 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知识与地方性知识 
	第一节 知识 
	一 知识的含义 
	二 知识的特性 
	三 知识的类型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 
	一 地方性知识提出的背景 
	二 地方性知识的内涵及特点 
	三 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四 生存论视角下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 
	第三章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 
	第一节 藏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形成的自然环境 
	一 藏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藏族人对高原环境的认识和总结 
	二 藏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精神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內容 
	一 生活中的地方性知识 
	二 生产中的地方性知识 
	三 社会活动中的地方性知识 
	第三节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合法性及创新路径 
	一 地方性知识:只有在地方人的文化框架内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二 地方性知识:只有在不断地使用中才能得到保存和创新 
	第四节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一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面临的困境 
	二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面临的危机 
	第四章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学校教育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二节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一 问卷调查:藏语文课程现状扫描 
	二 课堂实录:汉语文与藏语文教学状况之比较 
	三 分析与阐释: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应该关注地方性知识 
	第三节 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一 地方性知识何以未能成为学校课程的内容 
	二 地方性知识是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重要资源 
	第五章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第一节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特征与功能 
	一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特征 
	二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功能 
	第二节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原則和程序 
	一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原则 
	二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程序 
	第三节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目标研究 
	一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目标的来源 
	二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目标的预定 
	三 意见整合和内容筛选 
	第四节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內容研究 
	一 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二 “目标—内容”型课程内容的框架 
	三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第五节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实施研究 
	一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二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三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实施的途径 
	第六节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评价研究 
	一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评价取向 
	二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三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评价的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