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近代德国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即莱布尼茨、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研究,系统梳理和阐述德国近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过程,深入理解其理论洞见、实践关怀、学术品格及其重大意义。德国近代政治哲学家都追求对现实世界的本体基础的理解,致力于建立一种本体论,力图把握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具有对一种道德政治
本书是德约1948年出版的名著《均势还是霸权》(中文版为《脆弱的平衡:四个世纪以来的欧洲权势竞争》)的续篇,进一步探讨德国发动的两次战争与欧洲史上的争霸战争的历史关系。德约是“后兰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角度看待欧洲国家间的均势和争霸,深度解读德国与美国和俄国的历史关系,见解独特,对于今天理解世界
逻辑原子主义是传统哲学向后来成熟的分析哲学过渡的第一个哲学尝试,它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新逻辑工具来从事传统哲学问题的研究,通过对思想、命题、逻辑、意义等本质的探究,从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三个主题试图将传统哲学中的基础主义现代化,从而开启了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本书通过梳理逻辑原子主义产生的背景(即分析哲学产生的背景)
本书为《反事实条件句与结构方程语义学研究》9章及参考文献。结构方程语义学相较于原有的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具有一定的优点,它可以解决如果给定的反事实条件句是真的,我们如何系统地指定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并捕获涉及它们的有效推理模式的问题。但这一研究领域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本课题主要讨论了反事实条件句传统研究进路、珀尔
编辑推荐:你是否发现:当人们有幸获得精彩的体验(一顿美餐、一次旅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用自己的五感充分体验那些快乐与享受,而是掏出手机记录下那些精彩瞬间以便上传社交平台,更有网络达人当场就会开始“修图”,以便获得更多的“点赞”,收割更多的“流量”。有的人甚至会因为“点赞数”不如预期而感到焦虑和疲惫,但这种“被看见”
弗里德里希·瑙曼(FriedrichNaumann)的《中欧》是一战期间德国地缘政治思想的标志性文本。面对欧洲传统强权国家(英国、法国、俄国)的围堵,弗里德里希·瑙曼提出以德国与奥匈帝国为核心,联合中东欧诸国(波兰、捷克、巴尔干地区等),构建中欧联盟,试图通过经济共生与文化整合重塑欧陆秩序。该构想被部分学者视为欧盟区域
本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为大学各学科写作课程策划出版的一系列学科写作指南中的一本,该丛书作者都是各学科领域的教授或专家,他们在书中会向学生介绍其所在学科必须掌握的写作规范。本书作者刘易斯?沃恩长期致力于哲学教科书写作,出版过几本有影响力的哲学教科书,本书便是其中一本,自第一版2005年问世以来,增补修订两次。 本书首先从
修辞学在哲学史上通常被视作与真理无关的要素。哲学在这一前见中运行了两千多年,产生了许多难解的问题。它们可由康德哲学的主旨概括:哲学始终无法构成兼具奠基性、彻底性和完备性的形而上学系统。但如果我们重审历史上哲学与修辞学的关系,便能发现修辞学不仅不是与哲学漠不相干,而且对哲学具有生产性、奠基性和构成性的作用。这样看来,如果
本书以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执意体验的共情出发,试图重新定位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础。纳尔逊认为,当代政治哲学没有认真对待自身的思想史基础,这不仅造成了其自身理论的困难,也遮蔽了近代早期那些更为有力而融贯的模式。当代政治哲学在20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转向,在纳尔逊看来是一项致命的错误。纳尔逊将当代政治哲学的基础界定为公元4世纪
“我是谁?”“我是不是个疯子?”“我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每天,几百万人都会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他们想问的问题,从大到小,各式各样。人们总试图弄明白一件事的意义,或者对我们的影响,而这些问题有一些共同点,它们涉及的领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触及到的。本书中的一系列章节将解答人们在网上提出的各种重大的、急迫的、存在主义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