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被列为四川省2020-2021年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本书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族志电影史”,以影像人类学理论方法为学术研究框架,追溯近百年来以中国为影像创作田野的民族志影像史。在世纪变迁的宏观历史语境之中,通过对代表性影像作者的个案研究以及特定地域、时代、族群的民族志影像表述,呈现晚清至今不同时期带有人类学民
摄影美学》是一本摄影理论著作。作者的目的在于构建一种基于理性的摄影美学。本书围绕三个主要问题,探讨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摄影与现实是什么关系?摄影作品的特性是什么?为什么摄影艺术处于当代艺术的核心,甚至自身是当代艺术的核心?
20世纪70至80年代,植田正治在日本的摄影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讲述了他开始摄影创作的契机、自谦为摄影爱好者的原因、对当时流行的摄影风格的批评、自己偏好的拍摄手法和摄影器材等等。为了再现植田正治通过语言这一不同于摄影的行为构建的世界,考虑到他的叙述口吻的统一性、内容的重复性等,本书对这些文章进行了重构。
本书是中国摄影家王瑶继《瞬间的触觉》《捕捉意象》《视觉少林寺》之后“王瑶谈摄影”系列丛书的又一新作。作者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了摄影的时间、空间的概念和主客观的对立与统一,提出了决定摄影价值的六个要素。作者还论及如何去拍摄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影像。 本书充满着哲学的思辩和独到的观点。适合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以及热爱艺术的
照片是对外在世界的刻画,是从世界中攫取的时间瞬间和空间片段。那么照片的意义究竟在于它自身,在于照片的拍摄者,还是在于别的东西?人们该如何解读照片的意义?解读是否具有性?这些问题自上世纪后现代主义批评出现之后,就一直被反复提出。 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而是照片解读的案例分析,或者说是时下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个案。在
相机与人眼不同,它只会忠实记录下眼前的场景,而不会像眼睛那样过滤掉纷繁杂乱的干扰元素,只将注意力分配给最精彩的部分,即人眼具有提炼的功能,具有天生的构图能力。本书就是要解决从人眼观感到相机呈现照片的转变问题,让摄友培养出将看到的美景转化为摄影作品的能力。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构图常识;第2章关于构图最关键的12个问题;
本书汇集淅川县摄协家大事记、会员作品、部分摄影文章等内容,涵盖协会会歌、会旗、会徽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单、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单等。
不同于常见的讲解摄影构图方法的工具书,本书将摄影构图上升为一种对摄影美学的极致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示例,建立起一套关于摄影构图可以遵循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全书共分10章:第一章构图的目的;第二章构图入门的6个基本功;第三章构图进阶的4个要素;第四章成为构图高手的两大核心;第五章风光摄影构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摄影与摄影美学初探、摄影知识与摄影技术美学、摄影艺术形态分类与欣赏美学、摄影语言运用与摄影表现美学、摄影艺术创作与摄影作品美学、摄影艺术形式美学、内涵美学与本体评价。
本书内容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摸索总结的成果,且经实践证明对摄影初学者大有裨益,可作为理论学习和实际拍摄的参考依据。另外,针对图片摄影内容,附有配图,标明曝光数据及图片解说,供学习欣赏。本书编写过程中为避免枯燥理论及空洞说教,图片介绍、拍摄数据等文字尽可能简明通俗,以便使初学者尽快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认识摄影构图及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