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传统的阿是穴与现代解剖学、疼痛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联系,为阿是穴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本书分为七章:章肌筋膜触发点;第二章附着点病变点;第三章腱围结构病变点;第四章关节囊病变点;第五章高张力点;第六章周围神经卡压点;第七章神经触激点。每一章每一节即是一个阿是穴,每个阿是穴从病变的解剖部位、体表定位、治疗方法及
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患,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因其疗效不确切,诊断缺乏客观指标,很多学者不愿涉足。但从我国诊治慢性软组织损伤疾患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不论西医还是中医,寻求中西医结合之路是一条捷径,它突显出中国的新医学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疾患的独有优势。我们愿能在这条道路继续探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往前再走一步。中医
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进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
30多年,徐书一直来致力于经方的研究,在临床中提倡以脉诊为中心,以经方作为龙头,时方作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由于徐书勤于学习、善于思辨,又临床,经验丰富,娴熟运用经方,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只局限于《伤寒杂病论》条文,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加丰富了经方的临床运用实践。如徐书在第二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2016
是为了帮助中医初学者、中医学生及低年资中医师学习《黄帝内经》而撰写的。以简单的语言解释《黄帝内经》条文,着眼于其理论意义的现实阐发,沟通经典与临床,从而帮助读者学习经典。本分册包括病症、诊治、治法、养生等内容,约20万字。
主要内容基于我们面对中医规培生和基层中医串讲《黄帝内经》的讲稿。本册重点阐释病因病机,以简单的语言解释《黄帝内经》条文,着眼于其理论意义的现实阐发,沟通经典与临床,从而帮助读者学习经典。
本书介绍了中医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中医药学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充实、发展与完善的,中医药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防治疾病经验。
初定三辑十章共计70万字。第一辑包括人与天地、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等内容约20万字,已经基本完稿。第二辑重点阐释病因病机,约20万字,亦已基本完稿。第三辑包括病症、诊治、治法、养生等内容,约20万字,尚未完稿。
本册分为丛书的上卷,即基础卷,共分为五章,分别由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神、养生组成。全书访照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以阴阳五行、藏象、精气神为纲,以《黄帝内经》的条文为线索,以临床验案为点睛,将中医理论融会贯通。
本书取名“仲景之门”,共有三道“门”,第一道门为“伤寒之门”,第二道门为“金匮之门”,第三道门为“临证之门”。其写作思路如下:第一为原文,即《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第二为浅述,有编者自己的见解,也有历代医家对原文的阐释;第三为原方原量,即原著中方药的用量和服用方法;第四为常用剂量,即基于临证实际情况而酌定的药量;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