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具体的作品为分析对象,归纳了从巴洛克到浪漫派、印象派,直至20世纪现代派的历史发展中,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曲式对称与比例原则的特点与变化,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作曲家在创作中对对称与比例的遵循与探索的过程,并研究了“对称”观念对西方严肃音乐的影响。本书的分析具体、直观,虽分析作品的数量有限,取舍有度,但还是能够阐明这一
本书是一部关于音乐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著。本书由声乐艺术的基本认知、俄罗斯钢琴教学、声乐艺术表现、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声乐艺术表演教学、声乐教学的创新模式、以及声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组成。全书结合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以声乐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当下的声乐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而详尽的研究探讨。
本书从作曲的基本原理出发,对作曲的基本技法和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介绍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作曲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写作特征,可以让读者更加全面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作者对前奏曲、变奏曲、奏鸣曲等写作方面做了重点论述,目的是使读者对作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本书全面剖解作曲技法与创作的相关专业
鉴于河南民歌教材稀缺,少有钢琴伴奏版本,本书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的号子、山歌、小调、田歌、灯歌、风俗歌、儿歌等987首各体裁河南民歌中挑选出三十余首简谱版民歌,请作曲专业和钢琴专业人士进行钢琴伴奏谱的编配,多数歌曲是根据原谱配钢伴,有的是在原谱基础上进行了编创,旨在使歌曲更加丰富和完整。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民歌
吴粤北,1957年8月生于广州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专业方向为作曲、计算机音乐、录音艺术专业。曾任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音乐实验中心主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音响导演系工程系主任、音乐科技中心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院东方数字媒体研究所主任。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编委、
本书整理了众多乐谱和中外多声部视唱教材,讲述了合唱的基本功及训练方法等内容。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共分为三大章,每章又分成七个部分,按照先易后难排序,逐步提高训练难度。最终选编有二声部、三声部以及四声部视唱练习。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歌唱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建立起来的,它是历史的瑰宝,是不容质疑和践踏的。同时,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又是由中国声乐艺术的特殊美学思想所决定的,是中国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表现方法、审美情趣在声乐艺术上的综合反映。本书在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总体论述的基础上,对民族声乐艺
内容分为即兴伴奏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调性和声布局、织体音型几个板块。通过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和分解和弦三种伴奏音型模式,以正三和弦的一、四、五级伴奏为主,循序渐进实现简谱和五线谱的对照。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材设计了C、a、G、F、D、bB等两升两降的转调练习,采用浅显易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弹唱方法,提升学生的弹唱技能
本书主要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为中国近现代作曲技法理论形成与发展,其中分别对近代中国作曲技法理论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作曲技法的发展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作曲技术理论,其中对和声学、复调、曲式、配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其中主要包括音乐的形成、乐思陈述的层次、旋律的音调基础和表现力等内
本书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声乐心理学概述,本章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声乐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声乐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二章重点探究声乐演唱的思维特征,具体包括声乐演唱的想象特征、声乐演唱的情感特征、声乐演唱的表演心理三个方面;第三章研究的主题是声乐演唱的听觉、神经与心理机制,在对声乐演唱的听觉机制、声乐演唱的神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