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注本二十四史》是对中国古代正史进行大规模校勘、注释的文献整理项目。旨在通过校勘和注释,形成一套能够反映当代学术水准、为史学研究者及普通阅史者提供学术助益的二十四史权威版本。《今注本二十四史》项目全书设总编纂一人,执行总编纂二人,另设学术领导小组总体督导。总编纂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政烺先生
本书对早期秦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深入系统的研究:回顾了早期秦文化的学术史,提出了早期秦文化总体的分期与编年,对早期嬴秦的居地及嬴秦西迁、早期秦文化的形成、早期秦文化的都邑、早期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晋书》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叙例和目录各一卷,共计一百三十二卷。因目录置于书首,叙例佚失,故现存一百三十卷。其所记史事,凡西晋四帝五十三年,东晋十一帝一百零三年,共计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265—420)。关于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及汉人张轨、李玄盛所建(前凉、西凉)偏霸政权的史事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历史信息,主要因为时隔久远、祸乱相继等主客观因素而未能完整流传至今,成为所谓的历史之谜。本书从中选取“秦始皇的身世”“秦淮河的由来”“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与“桃花源究在何处”“聚讼纷纭:《木兰诗》的创作年代”“南陈的亡国”等80个历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严格围绕史料分析论述的形式和通俗简练的描述表达方
本书系三国史研究专家方北辰先生对六十五卷《三国志》进行全注全译的成果,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有以下几大特点: 其一,版本清晰,校勘有据。方先生精选底本进行校勘,全书校勘记位于书末,而正文中以校勘符号标示,历历有验,整理精当。 其二,标点精良,分段准确。本书在标点和分段方面,力求贯彻使层次更加准确、眉目更加清晰
《说苑》又名《新苑》,是古代杂史小说集,原20卷。西汉刘向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 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国学经典藏书-汉书
本书是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主编的学术集刊。本集刊论文以中国古代史从汉魏至隋唐史研究为主体,延续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开创的研究风格和优势,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地理、社会等以及新出文书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个方面。本辑包括11篇论文,主要主题包括城市、空间、礼法等内容,作者有何德章等著名学者,论文涵盖了汉魏到
本书为“楚地出土文献:文本、地方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全书以清华简《楚居》等出土简牍资料为基本研究史料,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及楚地青铜器、陶器和考古遗存等考古资料,深入考察芈姓楚族起源、早期世系,及其与夏、商、周王室的互动关系,早期历代楚君的居地和迁徙,早期楚国所处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楚文化的起源等问题,对楚国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关于这一时期的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演义小说层出不穷,是非真假难以辨别,三国的真面目也逐渐被读者忽视。本书是《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作者王觉仁全新力作,力求解开历史事件的背后之谜,还原从东汉末年到吴国灭亡这一百年的真实三国历史。 草船借箭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