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国际比较视野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AJA220023)、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两个大局’下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BGA220157)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书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编著的国际比较教育季刊总第185期(第50卷1-2期)。 本书围绕“身体素养: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具体展开,本期包括“编者按”、“观点/争鸣”、“专栏”等栏目,围绕具体议题如“全球议程中的身体素养”“身体素养:对优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号召的回应”“身体素养的国际定义、哲学原则与核心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成果,其内容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及教研工作者,覆盖教育的不同类型、不同学段。上篇为基本理论,系统探讨幸福教育的价值意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新时代幸福教育生态模式、思想体系等问题。中篇为主体对象,分别针对教师、婴幼童、普通中小学生、学困生、超常生、残障生、高校生、职教生开展幸福教育研究,研
近年来,家庭化迁移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外来务工人员迁移的主要模式。随迁子女教育与住房问题是外来务工家庭及流入地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不仅关系着外来务工家庭在当地的社会融入、幸福感与获得感,也关系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近入学政策使得住房与教育获得密切关联。一方面,外来务工家庭(特别是新生代)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已不仅限于
本教材分先秦篇—中国传统教育的缘起与奠基、汉唐篇—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与拓展、宋元明清篇—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与式微、清末民国篇—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新中国篇—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四大部分,内容涵盖中国教育的起源、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学校制度的确立、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伴随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产生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研究利用第一手大规模调查问卷和标准化考试的量化数据,以及个别访谈的质化资料,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教育公平的理论视角,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出发,分别考察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入学机会”“学习适应”和“学业成绩三
《今我来思》是一位语文老师回忆自己刚走上教坛那几年的生活状况、师生情谊、人情世故,以及近几年的生活记录、旅行收获、随笔杂感等方面的汇总,文章追求生活气息,接地气,有质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史祥回忆童年的悠闲和清苦,品味少年的自卑和艰难,感受亲情和友情的伟大和细腻,体验生活的充实和无奈,热爱教书的活泼和美好,享受学生
“教育服务贸易”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发展的新业态,也是我国加入WTO时引入的“新概念”。虽然我国在加入WTO后推进构建自由贸易网络中对教育服务贸易进行了积极谈判和相应布局,但是业界迄今对相关情况并不熟悉,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鲜见。近年,随着我国服务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教育服务贸易工作日显重要。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服务贸易基
课业负担重、教育内卷和极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学生的智力是拔尖的,课业负担是全球最重的,基础知识是最扎实的,但培养的顶尖人才却不是全球最突出的?本著作认为,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将学生的智力资源和时间主要配置到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而不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创新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是
当前我国民办学校退出机制存在着退出法律法规及其制度性文件不健全,政府对民办学校退出辅导督导功能不足,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实践中存在大量无序退出的情形。本书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两条逻辑理路,以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为背景,以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分析框架,借鉴域外国家和地区私立学校退出经验,通过对现行法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