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于寻常花木、烟火生活中参悟的箴言小短文,分为惹了春天天真眼美气花一般好4个篇章,呈现人生日常的烟火与妙趣,渗入作者平和淡然、通透达观的人生哲学,配以百余幅精巧灵动的彩色花木插画,让读者感悟自然、花木与女性相通、又各不相同的优雅、从容、坚韧、豁达等种种美好珍贵的精神和姿态,在作者温暖亲切的文字与精美的全彩插
本书为旅日作家毛丹青继《来日方长》后,创作的又一部双语手绘随笔集。作者着眼于日常小事,将自己三十余年来在日生活的经历、对中日两国文学和文化的见解、对中文和日文的关系的理解,以清新细腻的笔触融进一段段隽永的文字中。 在作者眼中,语言远非单单用来交流的工具。语言有其本身之美,而他自身作为双语写作者,则能通过两种语言体验更多
《那年,我18岁》是作者近年来创作的部分散文合集,也是他几十年来出版的第11本散文集。作者长期生活在北大荒。曾任北大荒博物馆馆长,现仍然兼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他深入挖掘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历史,他把对这片土地的爱,用文学的形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北大荒精神是他作品的灵魂。书中的
《阿来游记》共分七辑,寓意一礼拜有七天,七是自然时间周期,也是人在大地上的行期。七辑内容,分别以人在七天中的内在精神规律展开。而第七辑则寓意第七天,人该休整思绪,挥洒想象。 第一辑:寂静中醒来。以大自然的物象为镜面,寓意生命苏醒。 第二辑:山水在那里。从物延伸到物的载体,延伸到大自然。 第三辑:上升的大地。比大自然更为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是香雪文丛之一种。文稿所收录的文章是作者从68届初中生、插队知青、工农兵学员、山区中学教师,到期刊编辑、文学教授、口述历史学者,从女儿、妻子到母亲、祖母,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是个人的心路历程,也浓缩了一代人的喜怒哀乐。由于家庭关系,青少年时代就结识了若干老一代作家,中年以后,介入口述史学,更近距离接触
纯真的少女从乡村走进城市,遇到同乡少年,垒着事业与爱情的蜗居,走过平凡、抵御平庸,生活在他们面前逐渐波澜壮阔起来。本该岁月静好的生活却充斥着病痛、长夜、生死、无奈、离别……当一切尘埃落定,回望故乡,面对当下,真正治愈你的只有自己。 在岁月静好下,挖掘潜藏的人生暗流,使之在现实纠结中融合在一起
《阅读与意识的形状》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文学院教师写就的非典型文艺评论和句法练习集锦。书稿的第一辑从诗歌、小说、电影、阅读与学问、立时经验等角度,呈现了作者对于这些主题之下诸多作品的评论,评论根植于大量的文艺作品阅读欣赏和文艺理论的把握之上,一篇一议,文字高度凝练,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可以视作一份文艺作品清单。书稿的第二辑
本书精选余光中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写就的34篇高水准散文,收录了《听听那冷雨》《假如我有九条命》《猛虎和蔷薇》《望乡的牧神》《花鸟》等经典名篇,以及《沙田山居》《思蜀》等被低估的佳作,不只有乡愁,更有无尽的生活浪漫和温柔。本书从天地、时间、人事、成长等角度解读人生的课题和困惑,文字简浅却尽显深情,带来春天般的浪漫气息。
浅笑低吟的风铃(散文集)
《纸上还乡》是诗人、散文家汗漫的蕞新散文集。本书以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故乡——河南南阳盆地为对象,展开个人化记忆和表达,但努力超*越具体地域的藩篱和边界,使读者可以在“这一个”故乡,辨认属于自己的乡愁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