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暨中古考古论集》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集中讨论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制度渊源、南京麒麟铺石兽的墓主、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名称等问题,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见解。第二部分“汉唐石刻”讨论了重庆忠县邓家沱石阙、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隋《虞弘墓志》等石刻遗存。第三部分“唐代考古”讨论了唐
本书主要展现水城苏州若干个湖泊、河道的历史变迁、人文故事等,以及苏州人治水利水的历程。 苏州自古号称水乡泽国,境内湖荡密布,江河纵横。苏州水系是太湖平原形成开发过程中,由自然湖泊、河道及人工河道组合而成的。 水是苏州的灵魂。苏州的历史就是一部“依水而兴”的文明史。2500多年来,苏州城市与水的交融和共生已融入人们生
这是一套适合中国小学生的课后通识科普读物。它紧密依托全球通识教育体系,围绕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三大核心领域,涵盖哲学、中国史、人类史、文学、艺术、民俗、文物、考古、社会、职业规划、生活常识、财商教育、人文地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科技发明与生命科学等细分学科,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多元化的知识架构。旨在培
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图像代表,大足石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足石刻,尤其以宝顶山石刻的造像图像最具地方性和代表性,成为研究西南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源。在众多研究中,对于石刻图像的形成与图像认识转变的研究却少有涉及。本书以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自宋代创建以来,所经南宋、明清、近代、当
沈从文从文人到学者的转身,使其接榫于中国“学者而兼文人”的传统,并成为这个传统在现代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本书以文学史与学术史交叉的视野,探究沈从文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相互阐发的关系,发覆此种转变形成的内在理路,为解开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沈从文转型之谜”提供一把钥匙。
平淡是宋元文化艺术的主流风尚亦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宋元人而言,平淡不仅是一种艺术精神,亦是一种价值所在,它充斥在宋元各艺术门类之中,宋元的诗文词曲、书画园林,甚至日常生活皆具有浓郁的平淡色彩。本书以宋元平淡美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源义与流变、内涵与特质、艺术张力及其在各文艺门类(诗文词曲、书画音乐、园林建筑等)和日常生活
元代北方地区,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市),大多是蒙古入主中原后施行统治较早的地区,也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政治、军事等重心所在。开展元代北方地区金石碑刻遗存资料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有益于元代文史研究,便于把元代多元文化更全面地展现出来,为传承与弘
本书为衢州市委宣传部与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课题的成果。20年来,衢州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衢州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为“八八战略”在浙江萌发与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和鲜活样本。本书梳理总结“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三衢大地发生的
本集刊是专注于运河及相关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所刊论文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也会刊登与运河有关的自然科学如地理、工程、水利、环境等方面的论文。本辑为《运河学研究(第13辑)》包括江苏淮安板闸遗址发掘收获与思考、明代运河山东段水源补给系统中的泉源管理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