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时代的变化,所面临的各项阻碍也需要进一步突破。本书立于新时代背景,围绕课程思政的建设展开深入探讨,基础性地概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形成、目标与价值、理论基础与教育原则,以及需要遵循的逻辑。陈述了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建设、机制构建进行了
本书在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中,结合当下“微媒体”时代背景,理论性地概述了微媒介与传统媒介、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及以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微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在面对这一时代环境时,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提升的文化涵养等。指出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爱国政治观、民
本书主要介绍了关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学院的校史、办学理念以及学院各部门的风采,并针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入学教育,从心理、安全、法制、精神文明等方面出发进行了系统的课程设计,为大学新生认识大学、规划大学生活提供了一份可借鉴、可参考的文本。本书旨在引导新生尽快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发展现状和校园文化,了解自己
本书是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进行系统提炼,聚焦辅导员工作的特色做法,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有益参考。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本书编委会征集了50多所高校的辅导员所撰写的75篇优秀案例。其中涵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
本书紧紧围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来展开,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作了概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第三章具体研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定位、要求与趋势;第四章具体阐释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模式;第五章详细分析了新时代大学
本书主要研究了1912—1937年期间的大学生日常生活情况及其变迁,主要内容包括当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物质生活、课外生活以及情感生活等。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史料,注重微观和普通学生个体的身心感受,力图揭示当时大学生的原生态日常生活面貌,探析时代变迁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1912—1937年期间的大学
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聊城大学,简称聊大,其前身是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聊城大学校史(2005.1—2024.6)》是全面记述聊城大学自2005年至2024年,20年间发展轨迹的文献资料,记录了学校发展和变迁的过程,是聊城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聊城高校
本教材从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入手,阐述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介绍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念,构建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讨论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内容立足于高校实践,全面研究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阐释联动协同的理论原理、目标、原则、方法及机制构建。通过全面评析国内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现状、历史发展,深化研究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基础理论原理;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实践方法策略;从指导思想、协同理论、课程协同、
衡阳是一片积淀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衡阳书院文化更是因其起源早、数量多、影响大而闻名于世。本书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衡阳历代书院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位于衡阳市区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清朝的船山书院和南岳区书院,对衡阳其他县市区的书院也逐一作了介绍,展示了衡阳书院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学术成就以及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