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对国学经典的解读著作。全书围绕“道”与“德”的核心概念,详细解释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是对《道德经》全文的逐章译注,并通过现代视角对经典内容进行了注解和翻译,力求让读者在理解老子思想的同时,能够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本书的特点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老子的深奥哲学进行现代化解读,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守道
《易经》又名《周易》,被视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涉及天文、地理及人事,阐述天地万物的变化,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极其丰富。《易经》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的鼻祖,蕴含着朴素深刻的辩证思想。学习《易经》能够增强读者的智慧,提高他们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漫画讲透易经》是依据《
本书主要收录了吕祖(即吕洞宾)阐释《道德经》的两种经典著作:一为《道德经释义》,二为《道德经解》。并收录了历来为道家所重的《黄庭经》,内丹派重要文献《修真传道论》,吕岩诗近百首,以及校辑者所作《人体十二时辰》,构成一个道家修身养性的指导用书。本书参考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献版本,如广州纯阳观藏本,成都经堂版等。吕祖对《道德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家,他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使“礼”从一种普遍的人伦关系上升为社会伦理规范体系,具有规范社会作用。本书稿深入探讨了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重要内涵,包括推崇礼义和重视法律两个重要方面,将其与当下我
本书将“无为”这一思想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阐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一理念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提升个人的智慧与修养。书中的章节涵盖了如何在工作中保持心态的平和、如何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何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做到不急不躁,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和生活的真正自由。
本书立足《易经》《论语》《孟子》等权威原始经典,通过诠释学方法、比较研究法和经验与超验贯通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挖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和以耶稣、保罗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的生命伦理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对他们的生命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和相互镜鉴,探究他们有益于当前社会的宝贵人生智慧,由此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富有
孔子七十三岁去世,在古代算是高寿。孔子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他志向高远却为当时的现实所羁绊,几个先进弟子虽早已在政坛上取得重要地位,却和他的政治选择渐行渐远。孔子严格按理想行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他一生的故事增添了无可排遣的悲剧意味。 本书从理想与事功的悖论,来说明孔子和其先进弟子的差异。终未成事的挫
《道德经》是中国人心魂所系的核心经典,也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和源头。本书从跨文化的角度,运用丹道修养的视角,对这部核心经典作了全新的翻译和解读。作者博采古今中外解译《道德经》的成果,通过清楚明白的注释、条分缕析的解析,推出全新的法语翻译、英文翻译和丹道解读,让道家哲学在与西方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现代学科的对话过程
本书指出晚明清初的儒学经历了泛阳明学由漫衍到解体的过程,以阳明学人士的流动、晚明清初阳明学与朱子学的诠释路径、阳明心学境界诉求的衍化、主体性思维的转向等为议题,从哲学及历史的维度,揭示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的细部因素及具体实现过程。
本书借鉴多学科资源,特别是文化心理学资源,以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中国文化的三个预设此时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大一统、德治、人伦、孝治、礼治、风化和制度几个方面分析了儒家治道产生的深层土壤,深入批评了学界盛行的制度决定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