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古乐探微,涉及了人类音阶意识的觉醒、樂之本义与葫芦崇拜、《吕氏春秋》伶伦作律听凤凰之鸣解谜、田连考、《弹歌》本源、夏代音乐文化、中国古乐器籁的西传、甲骨文字龢的乐器本体探究等问题。下编为古龠论,涉及了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骨龠测音采样吹奏报告、关于龠的考证诸家异说析辨、尺八祖制
本书从现有的音乐创造力研究中归纳出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概念,并初步划分其水平层级、建立其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尝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寻找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帮助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创作,也为将来有志于尝试音乐创作的莘莘学子提供参考与建议。
本书通过对陕南民歌的挖掘整理,剖析其历史发展的渊源、体裁分类、风俗文化、艺术创新等方面,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陕南民歌,让陕南民歌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光彩。
本书以江苏地区原生性传统音乐品样为对象,对江苏地区原生性传统音乐进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进行聚焦与研究。主要涉及江苏地区原生性传统音乐五个部分:江苏民间歌曲、江苏民族器乐、江苏民间舞蹈、江苏说唱音乐和江苏戏曲音乐,并从“渊源形成-历史沿革-名家流派-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江苏地方传统音乐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
本书对民乐的教学理论和实际表演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分析,从教学方法与实施、演唱理论与技巧、音乐创作与乐器使用、舞台呈现与表演方式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讨论了民乐的理论基础、教学方式、创作方法、演唱和演奏技能及实际的舞台表现等,从而对民乐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稿件注意了民乐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的独特性,例如教学和实践间
本书对福建客家民歌、说唱、歌舞、器乐、戏曲音乐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大量田野调查的成果,特别是福建客家音乐形态分析、客家戏曲研究的成果,从单个题材、体裁的音乐事项的分析入手、对福建客家音乐进行整体的研究,从纯粹音乐分析层面的研究进入文化学层面(源流、传播、比较)的研究,建构福建客家音乐文化体系。本书既可作为高校音乐专
《陈旸〈乐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编,书稿整体质量较高,《乐书》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陈旸为秘书省正字时所进。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训议》,卷一至卷九十五,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
知名文化评论家萨义德在本书中,变成了一位音乐思考者,将古典音乐视作一种文化现象,并置于社会和文化语境之中,重点阐释了古典音乐在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交集。 这一系列文章包含了音乐的各种面向,从普鲁斯特到托斯卡尼尼,从贝多芬到古尔德,从梅西安到勃拉姆斯,内容丰厚庞杂、用典繁多,处处烛照出萨义德作为音乐思考者和文学评论家的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过往与当下都是整个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少数民族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形成与特点有完整认识。本书写作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旨,关注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互动融通,区域文化与民族迁徙,宗教信仰与民俗节庆,以及与之相伴的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在尽可能完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作者以轻松的方式带出相关
学习西方音乐史,对于了解古典音乐、音乐风格流派具有重要作用。本书是以图解方式讲解西方音乐史及著名音乐家的普及性趣味读物,分为三册内容。本书主要讲解了从旧石器时代、古代、中世纪、巴洛克时期、浪漫乐派时期到近现代的西方音乐发展史,通过对同时期历史发展的讲述、突出音乐家的生平介绍到重要音乐作品的诠释,从多方面讲解西方音乐发展